天天最新:总结南怀瑾《老子他说》上下30多万字,关于养生功夫只有这十条

2023-05-31 19:41:09     来源:卫昌国学

南怀瑾先生讲国学喜欢独辟蹊径,讲前人没有讲过的地方。他讲《道德经》更是如此,叫《老子他说》。

因为讲道德经的太多了,儒道三家不少高人都讲过,想说出新意不容易。如果说养生、修行,从河上公到清朝黄元吉,基本上都讲透了。

南怀瑾则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讲道德经的社会学应用。但即便如此,还是偶尔透露出养生、修行的真谛。因为是讲课,没有写书严谨,也不免有错漏的地方。譬如说“谷神不死”,将“谷”说为山谷。河上公注解说,“谷”养也。谷主要还是指“五谷”而延伸出来的养气、养神的养。


(资料图片)

但是呢。我们学习者不能因为善知识偶有错漏就只有批评,然后不管其有益的地方。陈兵教授曾撰文说,如果以圣者的标准去要求善知识和老师,那么你找不到一个满意的。

闲话不说,今天,就简明扼要说说,南怀瑾讲道德经中,关于养生修行功夫的闪亮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老子他说》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实其腹”是练气吗?可能是大误会

汉唐后的养生家,特别是宋明多从守神、练气、存想、守丹天之类的功法入手。南怀瑾讲,不少人弄得如富家翁,红光满面,大腹便便,到了最后,多会如常人血压高等老病亡。又说司马迁曾访修道学仙者,说大都“其形清癯”,完全没有元代以后画家画出的大肚子汉钟离的形象。

这是什么原因?

南怀瑾说,《道德经》讲“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前面还有一个“虚其心”。“绝嗜禁欲”才是第一步,做不到这一点,“实其腹”都是空谈。

一个人真做到“离情弃欲”,自然可以达到吕纯阳《百字铭》的修养境界。

事实上,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人一个消极的办法,“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能够用消极的办法也不错了,无欲然后求虚心,再“实其腹”,久之,也可以达到“弱其志,强其骨”了。

可惜,多数人明明知道前提,但完全不顾,只想用绝招“实其腹”,早已背道而驰了。

二、“专气至柔”与孟子养心法

养生呼吸法,总不离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南怀瑾说,达到这一点,差不多也就

“营魄抱一”了。

后世很多方法,种种门道,都是为了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无非要做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

南怀瑾讲,印度瑜伽士、道家炼气,藏区修气脉明点也是如此。隋智者创“六妙门”法修气调息,传到日本还成了合气道、武士道等功夫。

但南怀瑾认为,“专气致柔”看似简单实者太难,反而是孟子养气功夫,入手难坚持,但有了自己体悟之后,反而容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三、道家修养整体原则:“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16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南怀瑾认为这是道家修持的原则和方法,与此不合就不对。

“致虚极”是境界;“守静笃”才是真功夫。

如何守,南怀瑾用黄龙南禅师口诀形容:“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精神集中,心无旁骛,坚持不懈。

“静”是关键,唯有静,才能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追求生命最初来源的那个东西。

三、“静”又不是静

但是呢。“静”并不是道。

南怀瑾说,道的本身是自然生生不息,真正的静坐入定,是进入到一个大运动的境界。大动反而不觉是动,更接近于大自然运动的核心,好像静止一样。就像一个旋转的圆,越靠近中心,运动的路径越小。

四、生理、心理、行为三方修养

《道德经》28章讲“知其雄,守其雌”等是总结了生理、心理、行为的三方面修行。

“知其雄,守其雌”是生理上的修养,雄是光明;雌是归静;雌是止,雄是观。能如此则“常德不离”,就是不离动静之间,“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是心性上的修养,白为善念,黑为恶念;能无妄想,无分别,就是至善之念;“复归于无极”,最后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知其荣,守其辱”则是行为上的修养;要知道自己的本来,自己平常自然的面目。朴实无华才是最高的修养,这就“复归于朴”。

五、“弱”是强大的入门

南怀瑾讲,许多人打坐做工夫到某阶段,身体会很软,骨头也很软,可能一点力气都没有。这个时候多数人会害怕。南怀瑾说,如果没有拼的勇气,最好不去修道。这实在是很高的要求。

南怀瑾说,懂的人,就知道这是“弱者道之用”,是进步的象征。再进一步,就要发出“用”了,是强大的开始。

六、坚定信心很重要

《道德经》41章讲“三品闻道”,其中“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南怀瑾说,世界高级的东西,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学习诸如《道德经》的修养方法,会被人认为是神经,被人笑(成功学除外)。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南怀瑾说,你越笑,我这个道越高。

南怀瑾还开玩笑说,一个人要想得志,最好学习像脏钞票一样,在市场上满天飞;自己搞得太干净了,一定给人家包起来,放着不用。

七、“冲气以为和”也是反复的过程

南怀瑾说,“冲气以为和”,就是调和阴阳的作用,但是,它是反复周期性旋转的过程。

许多修行者,用功时,两天清静,过两天不但不清净反而更烦,但烦过了,再用功一段时间,又会很清静。

生命的奥秘、修持的方法,都在这里,知道如何把握“中和”,就能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既不痛苦,也无欢乐。这个道理搞通了,修行事,人间事都能够把握在手里了。

八、“热胜静”了解下

《道德经》45章讲:“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南怀瑾说,反过来说,“热胜静”,热也会造成清静。因为修养功夫,暖热是前提。南怀瑾开玩笑说:“那个三昧真火一来,既不冷,也不热,能克服一切。”

这非常有启发意义。

大师所讲的东西,都是相对的。不能固守一边。

南怀瑾说,能够真正清静,才能有无为的境界。反过来,无为是清静的原则、道的原则;无为达到的境界就变成清静。

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真懂吗

《道德经》48章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但是,南怀瑾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普通人,大概这两方面都做不到。

“为学日不益”,才用功一个礼拜,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

“为道日不损”,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

多数人大都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的状况下,过完一生。

十、“摄生”的真正意义

南怀瑾认为,西方说“卫生”,保卫生命,防御为主;道家讲“养生”,有积极意义;但老子讲“摄生”,是要自己把握,自己做主。

《道德经》50章说“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给予人和万物生命,生死力量各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则在动,但是动的方向,或生或死,要看各人自己。

《道德经》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摄生”的根本在于“德畜之”。

南怀瑾说,有道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打坐修道,除了坐而言之,坐而定之,还要起而行之。

《道德经》54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南怀瑾认为,生命的道理是“以身观身”,从自己观察自己,找出一个真理。

南怀瑾解释说,眼观鼻,鼻观心,“观”字,是“贯注”,意识上的贯注,由眼睛下来对着鼻子,鼻子对着心窝,一直贯注而已。

“以身观身”就是收视返听,如果能够做到,自然会“内照形躯”。

南怀瑾认为,老子讲长生久视之道”,久视就是内视,等于佛家观想,就是精神永远明亮,就是见道。

所以,南怀瑾认为,“摄生”,达到久视,才能长生,才能到达“深根固柢”,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

欢迎批评指正。

卫昌国学

2023年5月

标签: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