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除了武力压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2023-04-24 20:36:02     来源:北京市延庆区外语交流协会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资料图】

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

把这些事告诉孩子,同时

读懂孩子生气背后的原因

作为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解决问题

告诉孩子,发脾气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 当孩子对我们生气发火时,他们其实也在学习一件事,就是发火,特别是对他们重要的人发火并不一定会摧毁关系。 成年后的世界里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彼此之间有不同意见,我们非常激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并且和解。 这个过程中,关系没有破坏,爱仍然存在。这样的认知体验非常重要,越早让孩子明白这点就越受益。 孩子不会为了害怕关系破坏而压抑自己刻意讨好和取悦他人,这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更是对关系更加正确的认识。 防止孩子自我过度膨胀

为人父母就是希望孩子永远快乐,当父母过度关注于孩子当下每一分钟都需要开心时,我们就失去了全局。

生活本身并不总是快乐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时时开心,而是让他们学会接受成人后,社会的失败和不开心。

当我们需要给孩子立规则时,孩子一定会发脾气大哭,这样的情绪发泄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对和错,去理解为什么有时生活并不总以他们的意愿进行。

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防止孩子过度自我中心。

因此,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发脾气大哭,而是让他们去体会生气、失望,这些负面情绪是有助于让他们的自我不过度膨胀。同时让他们学会责任。

一见到孩子发脾气,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如果制止无效,自己的情绪也会跟着失控,甚至不惜用威胁、谩骂、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输还是赢,父母都失去了一个倾听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那么,当孩子发火、打人时,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看见孩子的需求 做出及时回应

孩子发脾气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十分脆弱、恐惧。

一定要冷静下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语气平和的和孩子沟通,问问自己,问问孩子,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的需求,其实主要就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

陪伴、探索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当父母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因”,看见了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胡闹、打人的“果”。

让孩子发完脾气 而不是阻止孩子

作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发脾气,特别是在公众场合闹情绪,难免会觉得这是孩子在对自己权威发起挑战。

所以总是下意识阻止孩子发脾气:

“听话”、“不许闹”、“再发脾气就不要你了”。

却忘了,孩子的情绪也是需要一个出口的。

如果一直被压抑,情绪不仅不会消失,还会堆积在心底,成为“心理包袱”,彻底堵住孩子的心门。

帮助孩子给情绪贴上标签

教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

那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

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具有安抚作用。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安抚作用是如何发生的,但用一个具体的词语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的确能够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所以,从孩子1岁左右起,我们就可以学着丰富表达,让孩子耳濡目染扩展情绪词库:

“好极了”,也可以表达为“快乐”、“满意”、“放松”、“充满希望”……

“太糟了”,也可以表达为“生气”、“懊悔”、“窘迫”、“焦虑”、“恐惧”……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总之,一个懂得用词语精准描述自己情绪的孩子,不仅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更能共情他人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早晚会成为一个懂得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的人。

划定不良行为 寻找更恰当方式

对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界限开始的。

孩子所有的情绪,我们都要认同,并帮孩子为它们贴上标签。

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也是不被接受的。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

对此,吉诺特建议父母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大区域:

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

绿色区域内是家长认可的行为,比如,从1数到10;

黄色区域内是家长不认可,但基于某些原因,会选择包容的行为,比如,孩子因为感冒发烧而哭闹;

红色区域内则是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行为,比如,打人、自残等。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出现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时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被阻止发脾气而变得小心翼翼,也不会因为乱发脾气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

孩子发脾气时

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原因

再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孩子发泄、控制情绪

扫码关注

北京市延庆区外语交流协会

标签:

包装